看着高平郡王领着王军浩浩荡荡地走了,城楼上并肩站立的两人,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。

“恭喜殿下。”女子冲身边的人笑道。

暗青色的兜帽下,男子若隐若现的唇边微扬起一抹浅笑。

“郑氏,你若为男子,孤必除之!”

金猊听了,不以为意地笑了笑。

“殿下赞美之意,妾身权且收下,还请殿下莫忘了你我的约定。”

“只要你夫妻二人安分守己,孤自然言必行,行必果。”说完,男子便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
女子低头轻抚浑圆的腹部喃喃自语道:

“还有三个月啊……”

*

建光三十六年九月,工部尚书王郜致仕。

尚书一职,顺理成章由同期在任侍郎的余擎(太尉之子)接任。

刚上任,余擎就接到文昭帝旨意:重缮北郊行宫,为贵妃林氏加建碧源池。

仅耗时一月,不但北郊行宫焕然一新,碧源池也圆满落成。

文昭帝对这位新上任的工部尚书赞不绝口,特赏下无数珍宝赐之。

一时之间,余家父子在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无人能及。

余太尉,宦海沉浮多年,孰知盛极必衰的道理,严令族人处事谨小慎微切不可行差踏错。

但很多事都有其必然性,是防不胜防的。

眼下,不论是在佛堂潜心参悟的皇后,还是在东宫碌碌无为的太子,都已经蠢蠢欲动了。

事实上,在他们云淡风轻的表象下,早就布下重重陷阱等余家父子入局了。

建光三十六年十月,林敏茹死了。

还没来得及享用文昭帝特地为她建造的碧源池,她就死了。

她死在金碧辉煌的行宫大舞台上,她死在众目睽睽之下

那夜,为庆祝行宫落成,文昭帝宴请群臣,贵妃林氏当庭献舞敦煌。

在跳飞天一幕时,不甚从高空坠落至死。

断裂的横梁成为这次事故的原因。工部,首当其冲成为文昭帝问罪的对象。

那些从太子党投靠到余太尉门下的官员,旋即倒戈相向,有的检举,有的揭发……

天子的怒意得到了宣泄的出口。

当晚蛊惑林贵妃跳敦煌舞的江妃,自然也没能逃脱包藏祸心的嫌隙。

如果说林敏茹的死是整个事件的开端,那么由兵部八百里急报传来高平郡王谋反的消息则成为事件的高潮。

本就因为林敏茹的死而深受打击的文昭帝在听闻此事后,当场口吐献血晕了过去。

醒来后,他口不能言,身不能行,御医给出的诊断是,陛下中风了!

一夜之间,皇庭内外风声鹤唳。

久未露面的陈相国,在第二天的早朝之上,手握笏板率众臣齐齐劝谏太子监国。

十一月,太子派人与色目人议和,随后高平郡王被押送回京。

被视为同党的余氏一族,满门抄斩。

世事无常,寥寥数日,权倾朝野的余氏一族竟落得如厮下场。

十二月初,京都落下第一场雪。

当晚,已被太子安全送回王府的金猊突然发作了。

宫中的御医被连夜请进王府,下人们刚要关上府门却被门外一行人拦住。

“王爷?王爷!”门房的下人惊叫道。

自家王爷去了渭阳后便渺无音讯,就连前线战报也不曾说及一二,以至于底下人都以为他已惨遭不测。

如今他完好无损的归来,怎能不让人惊讶。

其实就连周康自己也不太明白,怎么就逢凶化吉了。

明明渭阳城已经被色目人占领了,但和他一同守城几位大臣,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迫害,反被请去敌营做客。

后来又过些时日,一位由郑妤儿举荐给他的贤士跑来告诉他们,朝廷已经和色目人谈妥,并答应安全送他们这些回去。

一切发生的太快,他还来不及思索其中的关系,就已经跟着押送高平郡王的人马,浑浑噩噩地回了京都。

在他还对着自家大门愣神的时候,有机灵的就已经跑去通传管家了。

等周康入到内堂,老管家已经迎面赶来。

见到他人,老管家喜极而泣,转而想起正在生产的王妃,忙擦了擦脸:

“快!快!王爷,王妃就要生了!”说完,忙为其开路。

周康听了,大步如飞地紧随其后,远远便听见屋内传来产婆的催促声:

“王妃,加把劲,再加把劲!”

屋内,御医正在开具提神的药方,丫鬟们端盆送水的,井井有条地忙碌着。

周康隔着门帘对内激动喊道:

“妤姬!是我!我回来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