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劳逸结合你不懂吗?”陈教授停下手中的工作,抬了抬鼻梁上的眼镜,“适当的兴趣爱好有助于身心健康,作为家人我们要支持。屡战屡败不是坏事,说明他有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,你应当感到骄傲,而不是讽刺你爸爸。”

她哪有讽刺姜教授,姜芜摊手,“那也不能十几年如一日,一点进步都没有吧。”

陈教授皱眉,“姜芜,你怎么变得这么功利?很多科研人一生都未必能看到结果,他们就不伟大了吗?做学问一定要耐得住寂寞,你当初没坚持下去反而是好事了。”

好,都是她的错。

也不知道以前是谁因为成果出不来,急得头发大把的掉。

陈教授现在还有不少头发,只能感叹一句基因强大了。

平心而论,姜卫东教授是有进步的,至少他现在做的红烧肉能吃的下去了。不再是甜的发腻或者又咸又苦。

姜芜整理了措辞,真诚建议道:“爸,烹饪也是一种实验,您为什么不严格按照菜谱来?”她给姜教授买的菜谱每一步都有精确的介绍,从用量到火候。

“中餐的精髓是什么?是适量!”姜教授摇摇头,“那它不是科学实验,是传统山水画。重要的是留白,要发挥厨师的主观能动性。菜谱上的都是工业流水线产品,爸爸想给你属于家的味道。”

姜芜:“……其实工业文明是人类之光。”

姜卫东受到了打击,“你不喜欢吃,囡囡喜欢吃就行。”

说起这个,姜芜又是一阵叹息。她怎么舍得女儿受她小时候的“苦”,异常积极的给姜木兰开小灶。

结果,姜木兰对吃的没什么偏好,对食物的要求极低,能吃就行。

姜芜心疼,“你喜欢吃外公做的饭吗?”

姜木兰皱起可爱的包子脸,来了一句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吃外公做的饭也算是一种磨砺。”

行吧,这一家就姜芜觉悟最低。

吃完饭,姜芜接到了好友的电话。

对方要结婚了,新郎不是她追了十年的那个人。

姜芜笑着说了恭喜,好友做出这个决定是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她只要支持就好。

钱钟书先生说,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,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,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。

所以,姜芜从不期待爱情,也不渴求婚姻。

结婚这个字眼,自成年后就开始频繁出现在她的人生中。不止来自家人,还来自社会。

但她二十五岁就跟父母达成了共识,她不结婚。

姜教授曾致力于找个男人照顾姜芜,选了各种青年才俊,甚至推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。姜芜统统拒绝,挑剔的不得了,不够帅,不够高,手不够好看,有秃顶的危险。

结婚是为了什么?一为传承自身基因,二为降低生活风险。她已经有了姜木兰,生活品质也不错,那干吗要结婚?

当然姜教授要想让自己的Y染体传下去,得另外找人生个儿子。

姜卫东叹气,“你总得让木兰有个爸爸,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。”

“是吗?”姜芜拿出一沓研究报告,“人类在初始阶段都不知道父亲是谁,还不是进化繁衍了?决定孩子成长的是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。”

姜芜顿了顿,继续说,“以您这样优秀的基因和教育方式,还怕孩子会长歪吗?”

姜卫东教授神色复杂的盯着姜芜看了半天,没有说话。

最后是陈教授拍板决定的,“婚姻并不是坚实的保障,姜芜的性子太跳脱,容易喜新厌旧,结了还得离。”

亲妈,懂她。

至于说风言风语,姜芜不在乎,圣人还有被诋毁的呢。

更何况她的叔叔阿姨们都很支持她。

父亲的角色,每个人都要拥有,这里不是指生物学上的,而是精神意义上的。他是子女崇拜的对象,是强大、力量的象征,是渴望成为的人。

不是所有男性都能胜任父亲这个角色,有些男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只是精子提供者罢了。

雌性选择雄性要慎重,毕竟这决定自己的基因将和什么基因结合。

姜芜挑的人还不错,身体健康,脑袋灵活,所以姜木兰硬件方面没得说。

当然,她女儿优秀大部分是因为她教育的好啦。

姜木兰从小就自主选择“父亲”,刚上小学是奥特曼,长大一点是哥斯拉,有过流行明星,也有着名科学家,甚至有一段是空间站和恐龙。

姜芜都表示理解,“但你有没有想过生殖隔离这件事情?”

“我知道啊。”姜木兰点点头,“所以我想研究生物,争取早日突破吧。”

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姜芜:今天也是和家里画风不对的一天,还是去找男人吧

女主的婚姻态度和教育观点大家辩证看哦,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

这本是有灵感就更,可能前后跳脱,见谅。